读史札记

在知乎上看到某博主写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历史人物常常容易有意无意的被脸谱化,符号化。比如提到曹操、袁绍、刘备、刘表、术爸、董卓这些人都会有意无意的联想到一群中年大叔的形象。但没有人一开始就是中年大叔的。董卓年轻时被称为“健侠”左右驰射,为羌胡所惧。袁绍横刀出洛,正面对峙权倾朝野的董卓。曹操年少时也曾经想成为霍去病,虽然他真的远征漠北,但帝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帝国。
我们记住了曹操那句“宁我负人,休人负我。”好像他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奸雄,一个窃国大盗。然而这个国盗一生权倾朝野的时候却依旧穿着打补丁的长袍,在左右虎贲手持利刃相随下颤颤巍巍的递上国书”设使国家无有孤,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个可以写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一个可以在听到笑话把脑袋摔倒汤碗里的人,真的是天生的权臣吗?
历史是不能只看因果关系的,如果从果转因,所有人的剧本似乎从一开始就已经写好。然后朝着命中注定的结局狂奔,最终被后人盖棺定论。
提到希特勒,人们似乎想到的就是阴鸷残忍的魔王,麻木不认得刽子手。好像他活着就是为了杀人然后结束恶贯满盈的一生一样。在他还叫阿道夫的的时候,曾在炮声暂停的战壕里写生,曾在失眠时用面包屑喂老鼠的年轻人,还没有登上权力巅峰的时候是纯粹的。
在库比席克的回忆录里,希特勒年少时喜欢绘画和建筑学,吃最简单的一日三餐来剩下钱去买瓦格纳音乐会的门票。两人行走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期待着某一日的改天换地。虽然最终不是他们期待的方式。
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那种波橘云诡的乱世里,会放弃曾经一切的坚守。曾经的理想主义者背弃理想时,带来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守护的防线最薄弱之处。许多人不是天生残忍,却舍弃了仁心衷肠。
“宁我负人,休人负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变态杀人狂能说出来的,因为扭曲的价值观已经和他融为一体了。能说出这种话的,一定是曾经的正常人,因为懂得正常的世界观,所以知道自己的行径残忍。但也同样的,在某一时刻放弃了正常人的感情和道的逻辑。
能真正做到这样的人都是能够在乱世所向披靡的,能理解常人的感情与道德却不为其所困,必将掌控人心,令人无比忌惮。成,则是万人之上的孤寂英雄,败则是为世人不耻的乱臣贼子。然而对当事人来说,后人怎么看真的重要吗?
又或者说,走上这条路真的值得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