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即使你们耐心看完也依然不会记性暴增的记忆提升硬核实操贴

学习是个复杂工程,不同的板块之间互相牵制又互相促进,而作为学习的主体——我们每一个人或者我们的孩子们,就是三军统帅,如何系统应用,全靠你用自己大脑来指挥大脑的能力。用大脑指挥自己大脑,我们人类的独门技能。
用这样的全局观来思考的话,倘若就记忆力本身谈提高记忆力的技能,想要寻到各种记忆术,试图彻底解决记忆这个命题,那么,学习的主体(每一位家长或者孩子)能获得的只能是战术上的短暂优势,撑得过一二三年级,撑不过四五六年级,撑得过四五六年级,也难以撑过耗脑量更巨大的初中阶段。就好比那些世界记忆冠军,去记那一串几百上千的数字组合、去记几百张扑克牌,确实很令人震惊,但对于具体学业用处何在呢?诚然,记忆冠军已经是top级别了,智商不允许他们止步于练好记性而已,所以他们自身学业不会差。但我们普罗大众,如果看几集最强大脑,进而寄希望于好记性,而忽略整体系统的方法论,怕是要掉入记忆泥沼。千言万语一句话,是综合能力在给力。
写记忆两三事那时候,我就已经看完了很多记忆术的书和纪录片,并且应用了一些些在我闺女的学习中,效果确实也不错。但是来写一篇记忆术实操帖子,我还是很谨慎,或者说害怕。怕像以前写眼睛保护的帖子时把一些读者带入恐惧焦虑的泥沼中去——【虽然我道理写的没错,给大家带来的情绪却是错的】。这种后遗症,我是怕的,内疚的。◆◆◆ ◆◆
综合了以上束手束脚,我决定还是把这篇从战略开始写吧,阅读量低点也好过以后回看时内疚。战略其实也是实操的一部分,虽然很多人会觉得不能【立竿见影】。
说到战略操作,就又要把《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搬出来了,神书真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它里面的招式,就像是魂斗罗一代里面的霰弹枪,不需要调整方向就可以打穿敌人。这些方法可以至始至终的贯穿学习生活,get了就是终身自主学习者。
在《科学学习》里面,涉及谈论记忆的章节基本在学习策略方面。这本书因为是从A到Z来分类,不喜欢这个编排,于是我进行了章节分类,很主观,应该会有由于没读透而错误分类的条目,大家姑且一看。其中,对于记忆特别有用的策略已经被我专门分在了记忆那一栏,淡紫色标签的是同样对记忆也很有帮助的策略,绿色标签是多多少少有点助力的策略们。此篇我们主要聊聊专攻记忆的板块——详细阐释(Elaboration)自我生成(Generation)。◆◆◆ ◆◆
· 详细阐释这个方法非常适合陈述性信息的记忆(专业名词的理解请参见上一篇:记忆两三事),特别是对带有线索性质或者逻辑链条的信息,有奇效。
详细阐释的原理,其实就是给大脑加深加粗号的编码,emm……相当于给图画描边。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自身处境各显神通的。比如可以说一遍、也可以做一遍、更可以画一遍,whatever,只要找个能听能看的途径将你要加深记忆的事物描边即可!(例:将一串号码详细阐释,编入大脑)
书中列举了个一项实验(Stein&Bransford,1979)挺有趣的。专家将参与者分为四个条件组,任务都是阅读并记忆一些内容,但是每组阅读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在随后进行的记忆测验中,这四组参与者记了10句类似的句子。而后有趣的事情来了,专家给参与者测试的时候,将句子闪了个空,也就是让大家填出需要记忆的点(即“高个子”这个记忆点):一个_______的男人买了一袋饼干。结果如下:
仅仅因为加了“货架顶层”这个词,就让“高个子”这个信息点被加粗描边了。被试者一开始去读句子的时候,“货架顶层”这个词是需要在脑子里是需要过脑思考一下的点,在测试阶段,填空的时候,针对“这人个子很高?”就会得到应有的推理,加之之前看句子的时候有印象,于是记忆点瞬间被cue到了。
相反,“打折饼干”这个信息点完全就是来搅局的存在,造成了记忆干扰。
更重要的是,专家们又试了下,如果第二组那些被要求自己给予阐释的被试者,如果给出很恰当的阐述,可能不是“货架顶层”,而是别的用词,只要能跟“高个子”相关的,他们的正确率会达到92%!
遗憾的是,靠我们正常水平想出精准阐释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 不信你们也试试,我自己想了半天没找到比“货架顶层”能更好关联高个子这个信息点的阐释。
所以,日常多加练习这类阐释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我们的小学娃们年龄尚小,大多能力并不足以给出恰当阐释,这时候,老母亲们用处就来啦,要帮他们啊,要时时处处帮他们想出最具有关联度的阐释,增加新老信息的粘性!习惯了,他们就会自己阐释了!这点在我家是有一些经验的。其实阐释也是在练习孩子的元认知能力,练习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内容外显化。(参照旧文:继续烧脑:早起步早受益,元认知能力提升之路)
比如前段时间茉莉爱上打羽毛球,但很久都接不住球,即使她爸示范,也还是不上道。好在她百折不挠的练,突然有一天,偶然性地接住了一次。我赶紧跟进,来帮她详细阐释(唠叨鬼附体),跟她细细掰扯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握拍挥拍方法才接住了球”,也会让她讲讲什么时机抬手、拍子是什么角度,自己多体会几个角度。从此开挂,球打得越来越顺手。你们可能疑惑,之前爸爸都示范了动作,为什么非阐释之后才上道呢?难道这不是正常刻意练习的结果吗?练久了都能会啊。这就是时机问题了。练久了是能会,但娃不一定会在“第一次成功”就进行总结,而是可能接住球好多次之后才体会到要领。“好多次”之后才总结,更适合元认知能力比较强的青少年,他们有自我总结能力;但如果是幼童,可能没等到“总能成功”的那时候,娃就放弃了。而那偶尔一次的成功,就会变成“蒙对了”的体验,得不到阶梯进步而白白浪费了那几次蒙对。(换着花样帮娃找补,告诉他你不是蒙的!你只是不知道自己会了!信心百倍有没有)如果“第一次”成功之前,就开始巴拉巴拉地阐释要领,又太早了,人家会嫌唠叨。总之,没尝到甜头,娃就不觉得是自己的成功。【第一次成功】之时给与的适时总结,不早也不晚。【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娃才会更有成就感。就跟我们刚看完一个电影非常想要跟人热烈讨论一样,第一次成功的讨论,娃也是很容易接受的,多唠叨会儿,人家也不嫌烦。(这里不仅用了【详细阐释】,还用到了【适时讲解】那一章的建议)让成功经验外显化,让路径可依,这便是详细阐释的动作要领之一。
阐释的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但不限于此:
1 借助文字描述:可以唠叨着说出步骤或者原理,这样最快,也就是我们打球时用的方法。还可以让学习者写下来,会更加深描,效果更好。2 借助图像描述:画图画、画思维导图、画知识地图,这样慢一些,但对于视觉动物来说胜于更形象。3 组块、组成规律、组成句子、组成故事:其实我理解,这都是各大记忆书中所言的链式记忆的一种吧,总归找个东西,把要记忆的点串起来,或者分类摆放,碎片整理。
举例:茉莉背课文的时候,我基本都是用链式串线方式帮她助力。《秋天》这一课,本身娃们上课都读得很熟,背的时候呢,她会有点想不起来前后顺序。特别我娃在幼儿园时期,跟小朋友们比较会发现,她那种幼童天生的图像记忆能力挺一般的。曾经有背古诗,背过几十遍都背不过的情况(这也是我想要研究记忆的最初动力)。
背这课文的时候,我让她先读一遍,确定她对文章本身是熟悉的,能读得有节奏有语感,于是便问她:“这文章意思你明白的吧?” 她点头并兴致勃勃复述了一遍,想必老师上课也放过相关的图片。这个步骤很重要,这是孩子自己阐释课文,能明确她的理解深度,如果跳过这步直接教她记忆术,依然会难以记住或者变成死记硬背。我说:“你看,咱们背的时候,可以按颜色顺序来,一共三段对吧,就是——【黄叶。蓝雁。啊秋!】”边说边指着课文中的字,表演着打喷嚏的“啊qiu”声音。(当然蓝雁是有可能产生误导,但书中讲过:详细阐释可以适当牺牲准确性,特别明显荒诞的那种,记忆宫殿方法中经常会有荒诞联想。前期娃看过大雁照片自然不会把大雁对应成蓝色)她听得咯咯笑,说:“好,我试试!” 第三遍就背下来了。也不知几天后,我们真的在天上看到了大雁南飞,她兴奋地顺口背出了课文,真是个很恰逢其时的艾宾浩斯式加强啊。
而另一篇课文《升国旗》,靠唠叨串线就不好使了。还是同样的前置步骤(确保娃理解文意)之后,我拼出老母亲的演技,把升国旗的步骤实实在在用身体语言演一遍,边演边讲戏——“娃啊,你看,咱们得拿出国旗,看一看是啥样(第一句),然后走到旗杆那里开始奏国歌,这时候国旗升起来了吧(第二句)?这时候咱们会看着国旗升起来吧?看嘿,飘起来了,多美丽(第三句)。那我们身体转向国旗,立正!望着它,敬礼!(第四五句)”娃跟我演了一遍升国旗步骤,就背好了。这是链式记忆+具身认知的组合,反正带娃一起玩中学呗。
当然这些课文很简单,也容易理解,简单阐释就能达到效果,只需简单唠叨或者演演就完事。如果以后学复杂的古文、抑或是复杂理工科知识,其他的更复杂的组块方法、图像导图等纸头阐释工作就要提到你的工具箱里了。除了以上三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阐释方法:4 与自己熟悉的结构清晰的事物相结合
需要记一系列操作、步骤、演讲稿顺序这类带前后顺序的信息时,是十分好用的。这在记忆届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做记忆宫殿。
记忆宫殿其实就是钉信息。最常用的是把一些信息钉在家里,钉在上班路上依次路过的地标,钉在自己身体部位上,还可以钉在自己其他熟悉的独特的知识框上。再次提醒,关键词是已知的“结构清晰”的事物。
成功记住的诀窍在于【方位清晰】且熟悉,不管这个方位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你脑中想象的,回忆再提取的时候,只需要按照你熟悉的路线走,就很容易提出来。你在做详细阐释时,联想的越夸张,戏越多,记得就牢。当然风险是别只记得戏,演过卯了,忘了任务。
(例如书中的演讲例子,这个顺序,一定是你在自己家里常规走路线的顺序,或者边背边走的路线,才能起到提醒作用。不然就会跑偏到:“我下一个该去哪个房间来着?”)记忆宫殿有很多纪录片,说得神乎其神,但其实它并不难,适用范围也并不是那么大。适当做一下了解,在合适的场合用起来即可,并不能把它当做记忆术中的屠龙刀来期待。
详细阐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第1个风险点:如上一篇我们说过的认知负荷不能太大,太大了,脑子就顾不过来啦,哪里有时间停顿一下阐释某条信息,编码,然后继续。
所以如果内容学的太快,孩子跟不上,就容易错过阐释的最佳时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不扎实”。我们的脑子需要在关键信息点进行停顿消化,赶场的老母亲们记得帮孩子适时停顿。大家可能觉得这是废话,但如今鸡娃大潮中,真的很容易携流猛进,停顿并不那么容易。
第2个风险点:是容易记混,特别需要严格顺序的记忆材料;也很容易过度阐释,过度解读了,反倒啥也记不住。
比如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如果自己强行阐释可能顺序就乱了。这时候按春夏秋冬的组块去背那些古人编好的儿歌确实是好方法,但如果像李嫣那样每个节气都去同一个地方看看,生活中多加具象,肯定记得更牢。总之,自己能确定有解释能力时,就自己解释;能力不达,就寻找现成的前人总结的快捷途径。◆◆◆ ◆◆
· 自我生成
如果说详细阐释是【写入长时记忆】的操作要领,那么自我生成就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操作。
如我们前面推文所说,如果从没记住过,无从谈想不来的痛苦;可如果好好背过,却怎么都想不起来了,感觉会很痛苦呀。就跟失恋总是更痛苦、恨不自己没爱上过一样一样的心理活动。所以,自我生成能力的锻炼,能减轻痛苦感哟。
详细阐释是“记”的过程,自我生成是“忆”的过程,我们上课是写入的过程,回家做作业就是自我生成的再提取过程。忆的时候,是灵活地生成出课堂的内容(不要背出全部),还是生硬地回忆出课堂内容,虽然都是忆起来了,但大脑使用的内力值却有着很大不同。
自我生成需要的是——去抓自己脑中的阿里阿德涅之线,而不是在脑中背下整个GPS。而这条线,在【详细阐释】的阶段就系在了出入口,【详细阐释】是放线过程,【自我生成】是收线过程。
我问过茉莉,平常都是怎么想起来事情的?她说,比如记单词,如果一时想不起来了,就听听发音,拼出来就记起来了;再比如做梦经常醒来想不起来,但至少会记住很少一点点吧,就根据那一点点来分泌(对,她就是用的分泌这个词),慢慢大的图就出来了,就想起来梦到什么了。see,即使做梦前没放线,其实也可以收到隐线的,更何况我们如果学习过程中认真放过线呢?基于放线原则, 具体的自我生成的方法是:
1 不要直接提示答案,而是提示线索。书中的例子,“挂炉”“酱”“北京”,你自我生成烤鸭,而不是直接提示“北京烤鸭”,脑子根本就不去检索了嘛。但是,要记得自己的目标是生成部分,而不是线索,目的是烤鸭不是挂炉,这在记单词的时候经常会记混,多提醒自己就会注意,就用了就明白目标在哪了。
2 不要太难或太简单,内容符合最近发展区,踮踮脚的区间,方法用扩展式回忆。如下图。(回忆时使用扩展式回忆来拽线)
自我生成有两个使用原则:
①确认目标记忆是学习者主动生成的(而非被动学,即被说教),②记忆练习要循序渐进(不要集中突击)。其实对应的也是详细阐释中容易出问题的点的延续,或者说反向操作:①不要过度阐释要用自己能理解的去阐释,②不要认知负荷过大要循序渐进。
像闪卡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生成方式,它对于提醒回忆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它没有提示全部内容,同样地,自己做给自己的闪卡会有更好的效果。注意,注意,并不是专指杜曼闪卡,后者的槽点在于使用方式和吹得神乎其神的气质,学习原理也不同。不要一口气背很多,分散开来学,这点以前聊过很多次了,阿里哥倡导的间隔复习就这么个意思。(也就是根据艾宾浩斯曲线原理)你们可能问,多考试那不就间隔回忆了吗?是也不是。考试确实起到了间隔回忆的作用,但是如果娃自己认为考试所考的内容本身没有意义,那也起不到效果。因为会本能抗拒,想要在考完就赶紧把这部分知识压箱底,恨不得不再能被提取出来。相信咱们大人学习经验中都体会到过。
但是,如果知识本身就觉得很有意义,那么会把考试真正看待成是手段,不会因为考试而抗拒。追根溯源,老师总是会课堂上跟学生说:“考试就是手段,不是目的。”话是真话,但学生不会理解。老师,特别是集体授课的情况下,不太容易做到挖掘意义,这需要家长早于孩子被频繁考试前,就把学习内容的意义给发掘出来。能挖多大点是多大点儿,总比没意义要强。
思维角度不同,天空就不同: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思维方式也很关键,倘若一开始就想着“我这是临时用用的知识”,这是考试前突击,那么真的学完很快就会忘掉。如果你觉得自己学的知识真的就是没用的,那么怎么对得起曾经浪费的时光?(这话也说给当年读大学的我自己听)
思考方式也会改变孩子的行为,如果娃总在祈愿:“我如果有超级记忆就好了,脑子里有个芯片就好了。”那完了,不仅会无济于事,还寄托给老天了。祈愿天赐,不是成长型思维。如果他们的祈愿是:我要掌握详细阐释、我要掌握自我生成的方法。他们思考的就是学习观、方法论,并且他们知道“有办法”能帮他们,主动性会大增。通过大人的引导,他们知道起点在哪里,路径在哪里,而不是像拜佛一样地去烧个芯片香。
每一种方法都有误用的区间。自我生成有个最最重要的注意点是:一开始就记对!也就是古人说的“先入为主”。也有可能在详细阐释阶段就已经记错了,那么越生成,越加强了记忆,偏离路线越远,是不是?所以自我生成启动之初就要先double check再次确认一下——知识点是不是正确的?这一点的重要性曾经在罗杰斯的教闺女的书里也提到过,他虽然不说什么学习理论,但是对于“一开始就学对”的重视级别非常高,富豪不是白当的。以上便是【自我生成】的知识点内容。
◆◆◆ ◆◆当然,这本书不同的章节,还零零散散有一些促进记忆的方法,大概分属于【对比组合】(找不同)、【适时讲解】+【参考范例】+【可视化】(加深输入效果)、【纠正误解】(一开始没学对怎么纠正)、【倾听合作】+【以教促学】(也就是费曼法)等等章节里。很多一看标题就能懂其原理,更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它们错误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学习是系统工程,记忆力是系统工程里随行能力。整体功力练上去,记忆大概率不会给娃拖后腿的。
◆◆◆ ◆◆
· 具体记忆术记忆术就属于魂斗罗里的激光枪级别了,威力虽然大,但攻击范围很小,要求准度极高。当然如果准度高,烧到敌人,那也是一烧毙命,不像其他枪可能一枪打不死。
在适当的年龄(据我读论文总结一般要到9岁以上),懂得在合适的场合去记忆特定的材料,才能体会那种有如神助的感觉。比如,我小时候没用过上图的大小月记忆法,也都记牢了。因为这本就是反复需要使用的知识点,被动“间隔复习”了,因此早晚会记住。上了记忆法,在我看来反而是一种过度负担。那么,什么时候采用形象记忆法是适时的呢?我个人认为,一开始不要给引进这样的方法,但如果试了试不好记,再上也不晚。也就是,开单通道(听觉)并没有造成记忆负担的情况下,就不需要开双通道(视听结合)了;单通道搞不定,再上形象法。此外,大前提得是孩子先理解到一年有大小月这个现象。如果没有理解的前提,一下子上手势又上月份,反而是更容易一脸懵。
记忆术不过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战略大方法论中拎出来的最强威力那部分技巧。这些技巧关键词通常有:组块、记忆宫殿、艾宾浩斯曲线/间隔重复、复述,是不是前文都有所涉及?
知识组块组块是拎重点的能力,有了重点概念,才知道该怎么组块,才能充满创造力地享受组块过程。用自己已经记住过的知识,才能组块。组块的技巧方法集中在斯坦福书中【精修勤练】的环节。
记忆宫殿属于【详细阐释】中的钉在熟悉事物上的方法。把信息钉在房间、路上或者钉在身体不同部位,在需要提取时按照顺序巡游。
最神的用法是用在一大串数字或者无意义信息上,但其实孩子需要记一大串数字吗?很少需要。所以这个方法可有可无,懂了就好,当然用得好可以很好的“死记硬背”,我说的死记硬背是那些必须记住的知识,但其实需要这样必须硬记的真的不太多。而更多是语言、公式这些带有逻辑的材料,但凡带有逻辑的就要记逻辑、原理,最终指向都是理解意义。
当然,记忆宫殿还有个很好的使用场合是用来记演讲的小标题顺序,或者课文的前后段落顺序(如果课文真的很难找顺畅的内在逻辑关系的话),这点是很好的,值得多用。
艾宾浩斯曲线属于【自我生成】里的间隔回忆范畴。具体的用法在阿里哥那篇里有详细方法,在《认知天性》里也有很多操作手段,我们常见的扇贝、百词斩、Anki、Quizlet等等助记APP都是利用了闪卡+间隔重复的原理来设计的。复述复述可以复给自己听,也可以复给别人听,后者就是费曼学习法的原理。在《科学学习》中属于【倾听合作】、【自我生成】、【以教促学】这几个章节的内容。操作方法相对简单,不赘述。◆◆◆ ◆◆
附赠:关于背诵的两个小知识
为什么换个教室就记不住背好的题了?在庞维国老师的书里提到过一项1979年的研究,实验结果是如果学生先在一个教室里背单词,背好后在测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还在原来的教室,另一组去其他教室,那么在原教室的学生背诵成绩更好。但在另一个被试组里,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要换教室,那么成绩差异就不会有太大差异。这种场依存记忆引起过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趣,我看过一些文章,大体总结就是,有些人天生是场独立的认知方式(这需要专业的测评来判断),就不太受环境变换影响;有些是场依存的,即对环境线索更加敏感,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对环境更加注意。场独立还是场依存认知并没有人群优劣之分,大家各有各发挥的场所,可谓各自精彩(比如太过于场独立就不太容易感知环境)。但是用在记忆或者狭义的说,背诵这件事上,场独立的人更加占有优势。因此,把自己关在黑屋子里背书,冲刺考试,是有一定的风险的,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并且先做好心理建设,这让我想起很多人一到考场就容易发挥失常,也许就是场依存度太高了。为什么图像化后就记得牢了?在记忆力研究中,有一个理论叫“双代码模型”(A.Paivio,1971),大意是存在长时记忆里的信息可以表现为语言形式也可以表现为意象形式,两者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如果用两种形式同时保存了同一个信息,那么提取信息的时候线索会增加许多,准确率会高很多。
就比如我们记apple会比记peace要简单得多,因为apple更容易用两种形式存储信息。因此,比如用闪卡,把peace也意象化,就能够记得更牢。我个人猜测,而思维导图和知识地图更容易记下网络状或结构化的知识,也是这个道理。
记忆的海洋不仅限于这一篇文章,学习的方法也不限于拥有超强记忆,但这篇文章还试图把这扇门打开,希望我们在陪读路上既不跌入泥沼,也不错失时机。记忆的一切,都是源于意义。专心地寻找意义、串起项链、系在心头,有意义的事情,你不会忘。图中纪录片截图自:1、ARTE纪录片《记忆大师》(Memory Games 2018) B站指路:av69171323
2、CCTV9译制《短路的大脑:记忆》B站指路:av12286869
参考文献:王小明,庞维国,《儿童认知与学习》,
[美]丹尼尔.L.施瓦茨,《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