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秦武王好以力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八月,王与孟说举鼎,绝脉而薨;族孟说。武王无子,异母弟稷为质于燕,国人逆而立之,是为昭襄王。昭襄王母芈八子,楚女也,实宣太后。
【翻译】秦武王喜好习武较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先后做了大官。八月,秦王与孟说举大铜鼎时,用力过猛,血管破裂而死。孟说及其家族被杀。秦武王没有儿子,异母弟弟嬴稷在燕国做人质,国中贵族于是迎回他立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亲芈八子,是楚国女子,封为宣太后。
【解析】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备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是故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也。做擅长的事时往往容易过度自信,做喜欢的事时往往会放纵沉溺。秦武王正是因为力气过人且喜好与人竞争力气而殒身。秦武王过世时年仅23岁,没有儿子。于是秦国各公子争位。宣太后一度想立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秦王,并得到樗里疾的支持。但是赵武灵王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芈八子在其弟弟魏冉的帮助下,扶持自己的儿子秦昭襄王即位。
【原文】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翻译】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兵经房子城,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大漠中的无穷,向西攻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与大臣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样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带头改穿胡服。
【解析】周时六艺有礼、乐、射、御、书、数,射箭为其一,是贵族的基本技能。周朝是农耕社会,生产力尚不足以支撑食用畜牧业,只有游牧民族依靠草原才能发展畜牧业,拥有足够的马匹。因而,骑射都无法普及。而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当时是存在矛盾的,正如中原视楚国为南蛮。胡服便于骑马狩猎,却未必便于耕种,赵国没必要全国推行。赵武灵王的胡服旨在民族融合,表明其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将少数民族力量纳入赵国。正如魏孝文帝推行汉服一样。骑射则是招募善于骑马射箭的人训练骑兵,以少数民族为主。胡服骑射既是社会改革,也是军事改革。当代国际化企业也会尊重当地文化传统,促进公司内文化融合,以便于协同工作。
自三家分晋以来,为了扩大领土范围,限于国力赵国首先是选择攻卫,而中山则被魏文侯所灭。赵攻卫受到齐魏掣肘,赵则联合楚国制约魏国,后联合韩国灭郑以换取部分韩国土地,但赵国向中原扩张始终没有太大进展,扩张方向只能转向北方。中山在邯郸之战时趁魏国战败复国,因而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山国成为了赵国的目标。
【原文】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己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微社稷之神灵,则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翻译】国中的士人有不少反对,公子成假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前去说服他:“家事听从父母,国政服从国君,现在我向人民宣传改变服装,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总以有利人民为根本;办理政事有一定常规,执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传道德要先针对卑贱的下层,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成拜谢道:“我听说,中国是在圣贤之人教化下,用礼乐仪制,使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四方夷族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此不顾,去仿效远方外国的服装,是擅改古代习惯、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王。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怎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倚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变服装,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 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国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已经忘记了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翻然醒悟,欣然从命,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于是,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
【解析】为什么胡服骑射会遭到抵制?什么人会抵制?胡服骑射意味着少数民族将会进入赵国权力体系,成为赵国大臣。赵王甚至可能给他们封地。这意味着现有赵国贵族的利益受损。对于军中将领也是一样,组建的赵国骑兵将成为赵军的重要力量,现有大将利益受损。
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群众路线要从普通百姓着手,小范围的制度改革可以试点,而大范围的制度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现在执政团队中取得共识。倘若执政团队尚且没有取得共识,改革实施过程就会遇到各种阻力,适得其反。
如何争取改革的支持者?首先争取利益较为一致的群体。譬如公子成是赵国公族,赵国利益与其一致性较高,赵国强大他也会获益,因而用国家利益可以说服公子成支持变法。同时,赏赐支持改革的人,处罚坚决抵制改革的人,以推进改革。
【原文】九年(乙卯、前306)
秦昭王使向寿平宜阳,而使樗里子、甘茂伐魏。甘茂言于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而罢兵。甘茂奔齐。
【翻译】九年(乙卯,公元前306年)
秦昭王派向寿去平抚宜阳,又令樗里子、甘茂去攻打魏国。甘茂向秦王建议,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公孙奭[ shì ]坚决反对,但未能阻止,于是怨恨甘茂。甘茂心中恐惧,便中断对魏国蒲阪的进攻,逃走了。樗里子只好与魏国讲和退兵。结果甘茂投奔到齐国去了。
【解析】秦武王攻打宜阳时,曾派甘茂与魏国结盟,又承诺送还汉中安抚楚国。甘茂建议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就是为了联合韩国攻打魏国。向寿、公孙奭反对归还武遂可能更多是出于权力斗争。当时,樗里子是秦国公族,
甘茂是魏国人,两人位居高位。宣太后派系的魏冉、向寿上位就必须扳倒甘茂;秦昭王也需要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圈子。而甘茂虽有大功于秦国,但没有其攻下宜阳就不会有秦武王举周鼎而死,因此事也可能令部分秦国公族迁怒于他。作为敏感的政治家,自秦昭王即位后甘茂就开始感到不安,于是借机逃离了秦国。
但凡涉及权力斗争,有重大变迁时都需要谨慎考虑自己的未来。尤其是,换新领导人、新的人力副总裁时,一般都会培植自己的势力。你能得到他的信任么?如果没办法,就需要及早考虑退路了。
【原文】赵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 兵。
【翻译】赵王进攻中山国,兵抵宁葭;又向西攻打胡人,直至榆中。胡人的林胡王献马求和。赵王归来,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命代相赵固主持胡人部落事务,召集胡兵。
【解析】赵王一方面进攻中山、胡人,扩大领土;一方面派出信任的大臣到各国为赵国的利益服务。
【原文】楚王与齐、韩合从。
【翻译】楚王与齐国、韩国订立同盟。
【解析】秦楚大战,楚国失败后,秦楚结怨;秦国攻打宜阳又和韩国结怨。于是,趁着秦国国君新立,楚国与齐国、韩国结盟对抗秦国。
【原文】十年(丙辰、前305)
彗星见。
赵王伐中山,取丹丘、爽阳、鸿之塞,又取、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以和。
【翻译】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
天空出现彗星。
赵王进攻中山国,夺取丹丘、爽阳、鸿之塞,又攻占城、石邑、封崐龙、东垣。中山国只好献出四城求和。
【解析】这次赵国攻打中山,使得中山元气大伤。赵国固然可以一鼓作气灭了中山。但是,考虑到其他国家可能趁赵国疲敝,攻打赵国。赵王选择了稳妥,接受中山求和。待元气恢复后再灭了中山。
【原文】秦宣太后异父弟曰穰侯魏冉,同父弟曰华阳君芈戎;王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阳君。魏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魏冉为将军,卫咸阳。是岁,庶长壮及大臣、诸公子谋作乱,魏冉诛之;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居于魏,王兄弟不善者,魏冉皆灭之。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翻译】秦国宣太后异父弟为穰侯魏冉,同父弟为华阳君芈戎;秦王的同母弟为高陵君、泾阳君。其中魏冉最贤良,从秦惠王、秦武王时起,就担任要职。秦武王死后,各兄弟间争夺王位,只有魏冉能独力扶立秦昭王。秦昭王即位后,任命魏冉为将军,守卫咸阳。当年,名叫壮的庶长及大臣、诸公子阴谋作乱,被魏冉镇压下去;因受到牵连,惠文后被害死,悼武王后也离开秦国流落到魏国。与秦昭王不和的兄弟,全都被魏冉处死。因秦昭王年幼,宣太后便亲自管理国家,任用魏冉执政,使他的威势震慑全国。
【解析】太后干政始自宣太后。汉武帝怕钩弋夫人干涉朝政,导致外戚专权,“子幼母壮,后患无穷”,就托孤给霍光等人,赐死了钩弋夫人。宣太后当政也使得秦国权力格局由魏系重臣、秦公室双用转向了以魏冉为首的楚系外戚独揽大权。
【原文】十一年(丁巳、前304)
秦王、楚王盟于黄棘;秦复与楚上庸。
【翻译】十一年(丁巳,公元前304年)
秦王、楚王在黄棘会盟,秦国把上庸归还给楚国。
【解析】楚国女子宣太后当政后,派向寿出使向楚国示好,并任用楚怀王推荐的娘家人向寿担任宰相。秦楚关系大为缓和。当年,秦、楚两国互为婚姻,秦迎妇于楚,楚迎妇于秦,结为昆弟之国。第二年年,怀王与昭襄王在楚国黄棘会晤,签订“黄棘之盟”。
【原文】十二年(戊午、前303)
彗星见。
秦取魏蒲阪、晋阳、封陵;又取韩武遂。
【翻译】十二年(戊午,公元前303年)
天空出现彗星。
秦国攻取魏国蒲阪、晋阳、封陵;又夺去韩国的武遂。
【解析】宣太后当政后,联合楚国,攻打韩魏成为了秦国东出的战略选择。
【原文】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楚王使太子横为质于秦以请救。秦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翻译】齐国、韩国、魏国因为楚国背叛抗秦同盟,联合出兵攻打楚国。楚王派太子芈横作为人质,向秦国求救。秦国派名叫通的客卿率军队援救楚国,三国联军于是退走。
【解析】秦楚结盟,使得齐韩魏结盟相抵抗。而秦国有函谷关在,不易攻打;且楚国违背合纵,风气不可长。于是,三国出兵攻打楚国。出兵不是为了灭国或者夺城,而是为了坚定合纵同盟之心,因而秦国出兵救楚后也就撤兵了。
【原文】十三年(己未、前302)
秦王、魏王、韩太子婴会于临晋,韩太子至咸阳而归;秦复与魏蒲阪。
【翻译】十三年(己未,公元前302年)
秦王、魏王、韩国太子韩婴在临晋举行会议,韩国太子又前往秦国咸阳后才归去,秦国把蒲阪归还给魏国。
【解析】为了瓦解抗秦同盟,秦王约见了魏王、韩太子。与魏国重新达成同盟,因而归还了蒲阪。与韩国没有达成同盟,所以第二年攻打韩国穰城。
【原文】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者,太子杀之,亡归。
【翻译】秦国有个大夫私下与楚国太子争斗,楚太子杀了他后,逃回楚国。
【解析】自商鞅变法,齐国禁止私斗。纵然楚国太子不遵守秦法,秦国大夫会不顾法律和楚国太子私斗?恐怕背后有秦昭王的因素在。楚太子之所以逃回楚国,不就是忌惮秦法会惩罚他么!宣太后当政,秦昭王失权,朝中重臣均为楚系外戚,向寿还是楚王扶持的。倘若秦楚联盟,有了外部支持,秦昭王就很难收回权力。秦昭王需要找个借口攻打楚国,去掉宣太后、魏冉等的政治同盟。
楚国太子作为国之储君,不考虑自己言行对两国邦交的影响,竟然愤而杀人,可谓不智。越是身处高位,影响重大,越是需要隐忍。
【原文】十四年(庚申、前301)
日有食之,既。
秦人取韩穰。
【翻译】十四年(庚申,公元前301年)
出现日全食。
秦国夺取韩国穰城。
【原文】蜀守辉叛秦,秦司马错往诛之。
【翻译】蜀地郡守嬴辉反叛秦国,秦国派司马错前去将他处死。
【解析】蜀地再起判断。一是蜀地地理原因,一个可能是因为宣太后当政引发秦公族不满。
【原文】秦庶长奂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师于重丘,杀其将唐昧;遂取重丘。
【翻译】秦国派名叫奂的庶长联合韩、魏、齐三国出兵攻打楚国,在重丘大败楚军,杀死楚将唐昧,夺取重丘。
【解析】秦法昭昭,为了维护法制,秦国必然会要求楚国给个说法。但杀人的是楚国太子,楚王不愿意交出。于是,秦国联合韩、魏、齐攻打楚国,也借机削弱楚系大臣的权力。
【原文】赵王伐中山,中山君奔齐。
【翻译】赵王出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君逃奔齐国。
【解析】中山能得以复国就是因为有其他国家的支持。《战国策·魏策四》记:“中山恃齐、魏以轻赵,齐、魏伐楚而赵亡中山。”复国时支持中山的是齐国、赵国,随着魏国势弱,支持中山的变成了齐国和魏国,以防止赵国吞并中山而强大。为了争取灭中山的机会,赵国采取了中立策略,既没有参与伐楚,也没有参与攻秦。并借着四国攻打楚国的机会灭了中山。
【原文】十五年(辛酉、前300)
秦泾阳君为质于齐。
【翻译】十五年(辛酉,公元前300年)
秦国泾阳君到齐国去充当人质。
【解析】泾阳君是秦昭王同母弟,宣太后之子,为了逐渐削弱宣太后的权势,于是将其派到齐国做人质。同时通过泾阳君求见孟尝君,意欲通过孟尝君制衡魏冉。
【原文】秦华阳君伐楚,大破楚师,斩首三万,杀其将景缺,取楚襄城。楚王恐,使太子为质于齐以请平。
【翻译】秦国派华阳君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死三万人,包括楚将景缺,夺取了襄城。楚王十分恐惧,把太子送到齐国,请求和解。
【解析】秦昭王派楚国人华阳君芈戎讨伐楚国,使得秦国楚系外戚与楚国关系恶化。
【原文】秦樗里疾卒,以赵人楼缓为丞相。
【翻译】秦国樗里疾去世,任命赵国人楼缓为丞相。
【解析】根据《史记·穰侯列传》,赵国认为楼缓担任秦国丞相对赵国不利,于是赵国派仇液到秦国游说,请求让魏冉担任秦相。既然派了楼缓,又不信任他,赵王此举无异于让楼缓背叛赵国,可谓不明不智。
【原文】赵武灵王爱少子何,欲及其生而立之。
【翻译】赵武灵王宠爱幼子赵何,想趁自己在世时立他为国君。
【解析】宠爱幼子自古有之,尤其是是在北方。蒙古在财产上也是事实幼子继承制。赵简子也曾废长立幼。但要谨慎处理各个儿子之间的关系,维护君权,即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让长子没有能力夺权,免去纷争。
【原文】十六年(壬戌、前299)
五月戊申,大朝东宫,传国于何。王庙见礼毕,出临朝,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武灵王自号“主父”。主父欲使子治国,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将自云中、九原南袭咸阳,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欲以观秦地形及秦王之为人。秦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主父行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
【翻译】十六年(壬戌,公元前299年)
五月戊申(二十六日),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仪式,把国君之位传给赵何。赵何祭祀宗庙之后,登位治理政事,他属下的大夫都成为朝廷大臣。又任命肥义为相国,并尊称为国君老师。赵武灵王自称“主父”。赵主父想让儿子在国中治事,身穿胡人服装率领文臣武将去攻打西北胡人领地。他计划从云中、九原向南袭击秦都咸阳,便自己扮作使者,前往秦国,想借此来侦察秦国地形及秦王的为人。秦王没有觉察,事后觉得此人相貌伟岸不凡,不像是臣子能有的风度,派人急忙去追赶他;而赵主父一行已经出了边关。经过一番盘问调查,秦国人才知道他就是赵主父,大惊失色。
【解析】赵国太子年长,又做了多年储君,在朝堂大臣中有不少支持者。为了赵何能顺利继承王位,赵武灵王壮年退位。赵何一方面重用自己的支持者,一方面学习赵武灵王争取肥义的支持。但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赵武灵王仅仅让赵惠文王主持内政,自己则继续掌握军事大权,使得赵国权力一分为二,政令不统一,赵惠文王难以真正掌握赵国大权,大臣们也可能面临行政上服从谁的两难问题。赵武灵王向西北拓展领地后,使得赵国有机会从秦国北部的北地郡进攻咸阳。倘若秦国再次遇到六国攻秦,兵力部署在东部时就可以趁虚而入。
赵武灵王扮作使者获取信息固然可以体现其胆略与谨慎,但是,却也表明赵武灵王非帅帅之才。一国之君本应负责一个国家的战略、用人、财政,赵武灵王却更愿意做开疆拓土的将军,甚至不会用合适的情报人员,非要亲自出马。情报人员本应当低调,不能让对方察觉,不宜由赵武灵王亲自打探,结果还是让秦国察觉,未来攻秦极有可能受到影响。
【原文】齐王、魏王会于韩。
【翻译】齐王、魏王在韩国相会。
【解析】周赧王十五年,韩太子婴卒,众多公子争位。楚国支持在楚国做人质的公子虮虱为韩太子。而齐、魏、韩、秦当时正在攻楚,于是齐王、魏王一起到韩国会盟,以支持公子咎。
【原文】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翻译】秦国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市。秦王派人给楚王送信,写道:“起初我与你约定两国为兄弟之邦,在黄棘盟誓,派楚太子到秦国为人质,彼此关系欢洽。不料楚太子辱杀我的重臣,不辞而别,使我无比愤慨,才派兵攻入你的境内。现在听说你又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你们楚国互相接壤,结为婚姻亲家,要是秦、楚关系如此恶化,就无法号令其他国家。我想与你在武关会面,当面约定,结成友好同盟。这是我真心的愿望!”
【解析】秦国已经连续攻打楚国三年了,期、魏、韩三国也联合秦国攻楚,既没有外部压力,楚王也没有求和,秦王为什么要主动写信给楚王,邀楚王会盟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当时,秦军从武关出发,已经攻占了楚国襄城,再往前攻就是楚国国都鄢郢了。但是,以秦国国力能灭楚国么?敢灭楚国么?纵然秦国有能力,也是两败俱伤,且国际形势不允许秦国灭楚国。对于秦王来说,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就是让楚国通过割让靠近秦国的产盐区巫郡、黔中郡换取秦国不再消灭楚军有生力量,一方面秦国地盘扩大,一方面秦国国内楚系势力不会因秦楚再次联盟而得势。如果楚王不同意割地怎么办?扣留楚怀王,用人换地。
【原文】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翻译】楚王十分为难,想去又担心有诈,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睢说:“大王不能去,应该赶快调兵固守。秦是虎狼之国,早有吞并各国的野心,决不可信任!”楚怀王的儿子芈兰却劝怀王去,于是怀王前往秦国。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为秦王,在武关伏下重兵,楚怀王一到便闭上关门,把他劫持到了西边的咸阳。又命令怀王朝拜秦国章台宫,行属国使臣的礼节,并逼迫怀王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怀王要求举行盟誓,秦王却坚持楚国先交出割地。楚怀王十分愤怒地斥责说:“秦王欺骗了我,还想强迫我割地!”不再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
【解析】两国交战,占据上风的一方主动求和,除非是国际形势突然变得对其不利,否则和谈也只是其追求更多利益的一种方式,因而楚王担心有诈。但是,弱势的楚国如果不接受和谈,秦国就可以名正言顺继续攻打楚国,楚国就只能继续与秦军对战。而且楚国自带头抗秦以来,反复无常,已经难以取信于诸侯国。看天下诸国,何人愿为楚国盟友?在楚国国内,忠于国家的昭睢主战;公子兰主和。面对四国攻楚的恶劣形势,楚怀王最终还是选择了向秦国妥协。但是,楚怀王作为一国之君,依然没想到秦国会严重破坏国际交往准则,扣留自己。毕竟,在春秋战国时期,借会盟扣留一国君主的,之前也就发生过楚国扣留宋襄公一起。秦国敢扣留楚怀王也是料定楚国三面受敌,不敢重兵攻打秦国。楚怀王出行前,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给楚国留下了很大隐患。
为什么秦国要巫郡、黔中郡?一是巫郡、黔中郡产盐矿,有利于增强秦国经济实力;二是可以对鄢郢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因而,楚怀王宁愿被扣留也坚决不同意割地。
【原文】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翻译】楚国大臣对此十分担忧,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扣在秦国回不来,被要挟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如果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楚国就完了。”便打算拥立一位在国内的王子继位为王。昭睢反对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外国,现在我们违背君王的意旨去立其他儿子,实在不妥当。”于是假称楚王去世,到齐国去要求迎回太子。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齐相说:“不可,如果楚国另立一王,我们就空有人质而落个天下指责的不义名声。”那人又说:“不怕,如果楚国新立一王,我们可以和新王作交易:‘给我下东国,我替你杀死太子,不然的话,我们就联合三个国家立太子为楚王。’”但齐王还是听从了国相的意见,归还楚太子,楚国便立太子为楚王。
【解析】楚王被秦国扣留,楚国大臣却没有人想办法将其救回,实在是可悲。要怎么救回楚王呢?第一,另立新主。楚国越是重视楚王,秦国有人质在手越有优势,楚国就只能答应秦国割地的条件。宋徽宗、宋钦宗、明英宗被俘虏后,也没有被国内大臣救回。而且,楚怀王反复无常,不立新主,外交上很难有所进展。第二,秦国扣留楚王,两国已经是势不两立。楚国应当与其他国家联合攻秦,然后以倾国攻秦、两败俱伤的方式要求秦国释放楚怀王。秦国面对各国压力,将不得不缓和秦楚矛盾。迎回在齐国做人质的太子横本来是一个与齐国联合的好机会,可惜楚国没有抓住。
对于在齐国做人质的太子横,齐国应该怎么办呢?用割地换取放人,则与秦国何异?楚国何不割地给秦国。从齐国的外交战略来看,齐韩魏本是结盟抗秦的,而太子横与秦国关系破裂,放其归国,楚秦两国将仍处于对立状态。倘若不放人,楚国内亲秦的公子即位,对齐国利益没有好处。因而,对齐国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放人。《战国策》中建议齐国割地放人的记述恐怕是假的,一个是建议者苏秦已经亡故,苏代还有可能;一个是楚国向秦国求救才避免了割地,与当时秦楚交恶的状态不符。
【原文】秦王闻孟尝君之贤,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请。孟尝君来入秦,秦王以为丞相。
【翻译】秦王听说孟尝君的贤德名望,派泾阳君为齐国人质,邀请孟尝君前来。孟尝君到了秦国,秦王任命他为丞相。
【解析】秦昭王为了逐步削弱楚系外戚的势力,从外部引入人才分其权力。而且,为了服众,还必须是国际知名的优秀人才。因而,选择了孟尝君。
【原文】十七年(癸亥、前298)
或谓秦王曰:“孟尝君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哉!”秦王乃以楼缓为相,囚孟尝君,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解于秦王幸姬,姬曰:“愿得君狐白裘。”孟尝君有狐白裘,已献之秦王,无以应姬求。客有善为狗盗者,入秦藏中,盗狐白裘以献姬。姬乃为之言于王而遣之。王后悔,使追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时尚蚤,追者将至,客有善为鸡鸣者,野鸡闻之皆鸣。孟尝君乃得脱归。
【翻译】十七年(癸亥,公元前298年)
有人劝告秦王:“孟尝君做秦国丞相,一定会先照顾齐国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实在危险!”秦王于是仍任楼缓为丞相,囚禁孟尝君,想杀掉他。孟尝君派人向秦王宠爱的姬妾求情,姬妾说:“我希望得到你那件白狐皮袍。”孟尝君确实有件白狐皮袍,但已经献给了秦王,无法满足姬妾的要求。他的幕僚中有个人善于盗窃,便潜入秦宫藏库,盗出白狐皮袍送给那个姬妾。姬妾于是替孟尝君说情让秦王释放他回国。可是秦王又后悔了,就派人去追。孟尝君急急逃到边关,按照守关制度,要等鸡叫才能放行过客,而这时天色还早。秦王派来追的人马上就到。幸亏孟尝君幕僚中有人善学鸡叫,四野的鸡一听他的叫声都引颈长鸣,孟尝君才得以出关脱身。
【解析】孟尝君作为外来人员,在秦国遭到各派系的排挤。有人以其是齐国王族的身份质疑其忠诚度,是合乎逻辑的。对于人才,不能用则杀之。魏惠王不能用商鞅也没杀,使得秦国壮大。秦昭王吸取了教训,且秦齐本就是竞争关系,于是决定杀了孟尝君,并任命赵国来的楼缓为丞相。楼缓虽然曾经是赵武灵王重臣,但赵武灵王已经退位,而且几年前赵国派人游说秦王不支持楼缓为相,使得楼缓不再忠于赵国。
枕边风很重要!要想达成合作,说服家人是重要的方法。
鸡鸣狗盗,可以看做技术型人才,但不是战略型人才。孟尝君重视人才,却没有人可以告诉他秦国相位是否应该接,可见其幕僚中缺乏有远见的国士。燕昭王此时也正在各国之间大力招揽人才,相对于燕昭王,孟尝君缺的恐怕是那份真正尊重人才的心态,叶公好龙罢了。
【原文】楚人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秦王怒,发兵出武关击楚,斩首五万,取十六城。
【翻译】楚国通知秦国:“蒙上天神灵佑护,我们楚国又有君王了。”秦王恼羞成怒,发兵出武关进攻楚国,杀五万人,夺占十六座城。
【解析】秦王怒而发兵,恐怕只是借口,真实原因是楚王刚刚即位,难以完全掌握权力,国内局势不稳。
【原文】赵王封其弟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士,食客尝数千人。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客之。孔穿自鲁适赵,与公孙龙论臧三耳,龙甚辩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先生以为何如?”对曰:“然。几能令臧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无以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翻译】赵王封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养士,门下的食客常有几千人。其中有个公孙龙,善于作“坚白同异”的辩论考证,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的观点,公孙龙辩解十分精微,孔穿无以对答,一会儿就告辞了。第二天他再见平原君,平原君问:“昨天公孙龙的一番论述头头是道,先生觉得如何?”回答说:“是的,他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来。说起来虽然如此,实际上是困难的。我想再请教您:现在论证三个耳朵十分困难,又非事实;论证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确属事实,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真实的,还是选择困难、虚假的?”平原君也哑口无言。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他的道理胜过言辞,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风。”
【解析】赵惠文王为了更好掌控赵国权力,封支持者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也好养士,但和孟尝君一样,没有人才或者人才没有得到其重视,反而看重精于诡辩术的公孙龙。公孙龙善于形式逻辑,与人辩论,纵然是黑的也能说成白的。不过,平原君倒也善于纳谏,听孔穿一席话后明白了公孙龙只善于言辞,但做事最终还是要看道理。
【原文】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崐缴纫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座皆称善。公孙龙由是遂诎。
【翻译】邹衍路过赵国,平原君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观点。邹衍说:“不行。所谓辩论,应该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从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作法,有害君子风度,我邹衍是绝不参加的。”在座的人听罢都齐声叫好。从此,公孙龙便受到了冷落。
【解析】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目的。辩论和形式逻辑只是手段,最终是为了宣扬真理。诡辩只能提高辩论技巧,对于认识真理帮助不大。因而,大道至简,大家往往不大看重形式。正如当下学术界,数学、模型只不过是手段,客观规律才是目的。可是不少学校、期刊却追求形式上的复杂,完全不在乎这形式是否真的揭示了以前没有发现的真理。世人欣赏外表,为表象迷惑,终是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