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故宫600年

今年是故宫落成600年整寿,这个数字一度惊诧,大概印象中,200到清,400到明,建于永乐年间的故宫,怎么就600年了呢?
忙问度娘,原来,清亡已经过了百年了呀,明、清都是小300,认真算到明初,已接近700年了呢,明成祖朱棣算是第三任,他修的故宫,到今年,刚正600岁。
人这一辈子,遇到一次故宫的整寿也要靠运气的,600年,十甲子。看尽沧海桑田。
认真计较起来,现今看到的故宫,早就不是明成祖建的那个了,600年期间,大小火灾近100余起,三大殿烧毁重建亦有好几次,建国后更是一直在大修。但就像特修斯之船,每块船板都换过的特修斯,就不是原来的那条船了吗?
凡是经历长时间更替的东西,都是有机的生命体。我们人也一样,7年全身细胞都要更替一遍,但今天的我,就不是7年前的那个我了吗?
只要记忆在延续,我就还是我,故宫也一样,哪怕每一块瓦都换过,故宫还是故宫。
但故宫,也已不再是故宫。
建筑与赋予它的意义是互相成就的,皇家宫殿,只有在作为皇家的宫殿存在时,才彰显天家威仪,而它本身的恢弘制式,又反过来加强那份威仪感。
凌晨三点,低头小碎步走在午门外空旷的寒风中,等候上朝的官员,就着稀薄的月光,偷偷抬眼瞟着午门城楼上的鼓,在它敲响的漫长等待中,随着天边的鱼肚白,显出的城楼剪影,那是多么的庄严和压迫。
而今日,通过繁琐的安检,随着拥挤的人流,人挨人的排队好似永无止境的等在午门外的时候,那份焦躁和无奈,看那三面围合的午门城墙,只觉得阵阵窒息。
当然,午门它只是默默无言的俯瞰着下面这群,匆匆而过的芸芸众生,敬畏也好,好奇也好,之于它而言,不过视作蝼蚁。
整日生存于高楼大厦间的我们,要怎样去体会湮灭在时间长河里的那种存在感呢?
也许,细细的去体会一下这座建筑群的各种顶级制式,能让人在看到它的时候,多一点感觉吧。

格局
中轴对称是最齐整,最能营造庄重感的设计手法,所以故宫在北京城的中轴线正中,三大殿、三后宫沿着中轴线一字排开,整个故宫,甚至整个北京城,都是大格局上中轴对称的。
(1900年的京城)
(故宫全图)

节奏
音乐一唱三叹,文章起承转合。大的建筑群也一样,要有层层递进的节奏,来营造想要营造的氛围。
前门、天安门是皇城外的序曲,进午门,过金水桥(前奏),才算是真正进了皇城,魏巍太和门就在眼前(起)。
穿过太和门,巨大宽广的太和殿前广场恍恍然震慑,庄严高大的太和殿端坐于九重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高潮)
接着是串珠式的中和殿、保和殿。(一唱三叹)
过乾清门(间奏)
后三宫制式承袭前三殿,但规格都降低一档,太和殿11开间,乾清宫9开间。(转)
再接御花园,钦安殿(收尾)。
出神武门(终),对景山(余音)。
这是中轴线的大节奏,再左右功能殿宇层层铺开,终成结构端肃,气象森严的皇家建筑群。

太和殿
再以太和殿为例,细说一下,清代宫殿制式的最高等级。
太和殿面阔十一开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这个尺寸制式,从明代故宫落成以后,木建筑仅此一座。

屋顶十一檩,殿高27米,(约9层楼的高度),纯木结构做到这样的高度,并内部有这样大的空间,也仅此一座。

屋顶黄色琉璃瓦,柱、门、窗大红,基座汉白玉。这些是宫殿和某些寺庙建筑的标配。
屋角两正吻,重逾两吨,屋脊十脊兽,仅限太和殿。其他建筑递减。
(纯琉璃件拼接)

(除了仙人第一,第二和第三的龙、凤)
清斗拱基本上是装饰构件,不承重,所以小而密。太和殿用的下层檐七踩镏金,上层九踩。
(柚子的这个模型是三重七踩的)

彩画同样是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只用于三大殿和乾清宫。其他像龙凤和玺,用在交泰殿和坤宁宫。

天花用的是蟠龙藻井,位于宝座正上方,由四方井、八角井和圆井逐层向内向上排列,中间雕盘龙,口含宝珠,藻井内全部贴金,尽显皇家雍容。

中间这一个大球和六个小球叫轩辕镜,有辟邪之意,也表示“明镜高悬”,太和殿这个明镜也是最华丽的了。据说它是中国古代祖先“轩辕氏”制造的,可以分辨真假天子,袁世凯登基时,因为心虚害怕轩辕镜会掉下来砸死自己,于是下令将龙椅往后移了三米,在故宫中我们见到的龙椅仍旧是向后移三米摆放的。(八卦来自度娘)

门窗菱花样式也是最高等级的三交六椀式。

(这个是柚子做的故宫角楼模型上的门窗,同样是三交六椀式。)

最后是三层汉白玉基座。
(这些龙头是排水口应该地球人都知道的吧?)
(栏杆样式是传统的透瓶栏板,望柱雕刻云龙,汉白玉的材质,经过600年的风霜侵蚀,早已不复当年洁白的华彩。)
室内地面用的是金砖铺地。(打磨精细,烫蜡见光的方砖。)

这些都是皇家建筑的最高等级制式要求,体现皇室威严同时表现的是古代最高的建筑建造技术。
故宫建筑中,除了规矩的殿、宫之外,亦有不少形制有趣的建筑,如四角的箭楼,御花园的千秋亭等,柚子设计过一个系列的故宫古建筑模型。
就包括:角楼,千秋亭和八角井亭。
(角楼)
(御花园-千秋亭)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