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怎么读,南北古音品诗词 ㊱ | “茱萸”真的念“朱臾”吗?

时间真快!又到了九九重阳节。每逢这个节日,你脑子里会蹦出哪首诗?或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信很多同学很早就耳熟能详了。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诗中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引自古诗文网)

或许很多人觉得这首诗太熟悉了,都没有品读的兴趣了,但我们《南北古音品诗词》,自然还有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的新鲜视角。

首先是韵脚。北京音一个念qin,一个念ren,稍有遗憾。“亲人”,上海城区语音chin nyin。“人”这个字的口语读音nyin仍然与“亲”保持一致。“亲”“人”二字,自古韵母相同。

再看平仄。把双数位的字拎出来,用上海西部语音念,调型下降即平声,其他调型均仄声,一步到位念出平仄(绿色为平,红色为仄):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用绿色表示平声字,红色表示仄声字,在诗中标出,可以看到一朵非常规整美丽的花,这就是一首严格讲究平仄的近体诗。

特别注意其中“插节一”三字是短促的入声字。

这首诗中大多数字都很常用,只有植物名称“茱萸”稍显冷门,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有念到这首诗的时候才会接触到“茱萸”这两字。

“茱萸”这个名称,现代普通话北京语音定为zhu yu,看上去与其声旁“朱”“臾”二字一样。那么这个植物名称,本来真的念“朱臾”吗?

先看看“茱萸”的“萸”。这个字,古代声韵调分别为以母·虞韵·平声,与“须臾”的“臾”的确同音。说明这个字定音是符合汉语古今传承规律的。

但“茱萸”的“茱”,是禅母·虞韵·平声字,直音法标注为“音殊”,与“特殊”的“殊”同音。而“朱元璋”的“朱”,是章母·虞韵·平声字,直音法标注为“音珠”,与“珍珠”的“珠”同音。很明显,这两个字本来并不同音。也就是说,这种植物名称北京语音定为“朱臾”,第一个字并不符合汉语古今传承规律,甚至,挺有可能是认字认半边的一个误读,即便规定这么念,也是对一种既成事实的追认。从《汉语方言发音字典》上查询到,南京语音“茱萸”的“茱”与“特殊”的“殊”仍然同音,都念chu2。这是规则语音。

(有兴趣的网友可上http://cn.voicedic.com/自行查找读音)

当然,查这些字典时也需要注意,有的字音在当地可能的确是有深厚民众基础的,大家都这么念的,而有的字,特别是不太常用的字,反正一般的人也拿不准,而字典编写者懂古音格局,知道怎样确定本地汉语的规则读音,于是就标了这个音。

但反过来说,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大家如果已经积非成是,那也不必非要扳回去。既然北京语音已经规定为念zhu yu,大家都已经习惯了,那就这样念好了。

当然,其他各地的汉语语音,并不像北京语音这样具有全国通用的广泛性,相对来说灵活性更高。甚至大家读书都已经逐渐放弃使用本地汉语的传统了,那我们现在使用本地汉语读古诗,字词读音的规范,可以适当偏重于按照汉语传承规律来定。所以,接下来我用上海地区几个地点的汉语语音来念,“茱萸”这个植物名称,我都按照它的规则读音来念。当然,如果大家觉得:“我不懂什么古音不古音,规律不规律,反正我就参照北京语音来定上海语音,我就念‘朱臾’!”这也没问题。强势语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参照强势语,也是一种方式。我的选择也只是一种方案而已。下面,我就来朗读一下,欢迎大家参考:

上海城区语音:(打开音频到08分15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上海嘉定内圈语音:(打开音频到08分49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上海嘉定外圈语音:(打开音频到09分25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个地点的语音读下来,大家是不是觉得大同小异?但其中的标准又有明确的系统性的差别,我把其中韵母部分差异明显的几个字标了出来:“为每倍”。这几个字,北京语音都念ei,上海城区都念e,嘉定内圈都念ie,嘉定外圈都念eu。各地汉语语音之间,大家都能找到一些系统的对应规律。

今天的节目内容就是这些了。更多精彩课程,请继续关注《掌上观文小课堂》,我们下期再见。

注:文中涉及吴方言区的语音均使用吴语协会——吴语学堂一系拼音。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