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北京路生命之树长青

权威媒体的报道说,北京路步行街,是广州建城2200多年来从未偏移、从未断代的城市中轴线,也是全国最早实行步行化管理的商业街之一。(此处“步行街”三个字应该删去,因为步行街的历史很短,没有2200年,况且,“步行街”并不是地理名称。现在的媒体,一张嘴就是不严谨)2018年,北京路成为全国首批、华南地区唯一纳入改造提升试点的步行街。两年过去,如今这个工程完成了。9月23日,北京路步行街举行了改造提升开街仪式。新北京路我还没来得去看,朋友圈里看了一下,建筑物的外立面和灯光都很漂亮,新的概念也很多,比如5G街道,智能化,裸眼3D大屏幕等等。我人未到,但是已经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我压制着自己赶紧去看看的想法,让行动暂且停留在浮想。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浮想。在此之前我也看了一些报道,浮光掠影地了解到整饰改造的一些技术上的“初衷”。结合朋友圈里的照片,我人未到的总体印象是,焕然一新的北京路改造,是个技术主义的比重大于“情怀”的结果。请大家听我慢慢说下去,不要看几句话就急于反驳和留言。我先说说这里所说的技术主义和情怀两个概念。所谓技术主义,就是这么一条步行街,这样一条老街,由于历史的风霜雪雨,已经有了很多的不如人意的地方,该用什么样的审美观,赋予什么样的功能,才能够同时实现这么几个目标——广州的老中轴线上的市中心。老城区中的商业步行街。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显然,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目标。要实现这些相关又不尽相同的目标,需要使用什么样的外立面色彩?采用什么样的旧楼改造技术?用什么办法让不适宜的店铺出去?用什么样的办法让理想中的店铺进来?停车问题怎么解决?交通问题怎么解决?包括路牌在内的交通引导系统如何建立等等等等。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技术主义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技术主义,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设计师的事情。常识告诉我们,要实现跨部门跨工种的系统目标,最难的是协调。所谓协调,就是各部门各工种都不能只强调自我,而必须不断地做出各种妥协和让步。因此,目标的实现,在细节上总是各有各的不足和遗憾,但是在总体效果上,七十五分到八十分就算优秀了。所谓七十五分到八十分,我的标准一是大多数人基本满意,二是有继续发展的余量。第二点比第一点更重要。而情怀则是完全不同的取向。情怀的指向性不是未来,而是过去。能够让老街的昔日重现,才是以情怀为导向的修复和整饰。对于新广州人来说,北京路也好,上下九也好,是无所谓情怀的。因为这里没有他们的集体记忆。而对于老广州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记忆,都是情怀。眼看着在时代的洪流滚滚之中,北京路中山五路越来越变得古灵精怪,老广州对于“新北京路”的期待是旧梦重温,昔日重来,这样的期待是合理的。但是,恕我直言,人老了,都变不回去后生的模样,一条老街,不管你再如何整饰,也是变不回去你回忆中的样子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是在北京路附近长大的。我六岁那年搬到这里住,我今年六十六岁了。刚好一个甲子。无论如何依恋,我心里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北京路无论如何再也变不回过去的样子。其实我们依恋的只是我们的童年和少年,而不是那一条街上的一堆堆砖头。不管在我的童年还是少年时,北京路一到晚上,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基本上就是乌灯黑火,路灯昏暗,只有还没有关门的店铺的灯光照亮路面。如果这样的夜晚,重回北京路,昔日重现,我看没有一个人会接受。北京路最让人留恋的是它的业态而不是它的模样。短短一条路,吃的用的玩的穿的还有书店电影院戏院,几乎是在大城市中你所需要的一切,北京路都有。引领时尚潮流,是当年北京路最令人心动的地方。最新最经典的书,大新华书店有,最潮流的服装,中山五路百货商店,就是现在的新大新的橱窗有展示,最好的书纸笔墨,文一有,最齐全的体育用品,新以泰有,最五花八门的五金工具,交电公司有,最大的医药商店健民药房在北京路,最好玩的儿童公园,也在北京路。甚至过江码头北京路都有一个。问你服了没有?如果说回不去的话,北京路最回不去的就是它昔日的业态。以现在的铺租,你怎么在北京路开一家牛骨汤?记忆当中,青宫附近有一档店面很小的修钢笔眼镜手表的店,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西湖路灯光夜市,当时声震中华大地,很多外地人来广州,就是为了逛逛西湖路灯光夜市,可是现在还有什么可能重开?就建筑物而言,北京路上的建筑物都很普通,哪怕就是太平馆,新大新,陈李济,建筑物的样子都很普通。真正抢眼的建筑物只有一栋,就是旧财厅。大门口高高的台阶和拱门,还有那个圆顶都是经典之作。可惜后面的建筑物虽然也是戴了同样的一顶帽子,却着实是让旧财厅的模样逊色了。矮的永远战胜不了高的。至于新的与旧的,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只是和谐相处的问题。历史与现实和谐相处。情怀与功能和谐共处。过去与未来和谐共处。从这个角度看,财厅的两顶帽子是个典范。北京路不是文物。路上的某一座建筑可能是文物。但是整条北京路不是文物。因此,修旧如旧不应该成为北京路整饰,升级改造的原则。如果是修旧如旧的话,是以六十年代的旧作为“如”标准,还是以八十年代的旧作为标准呢?三十年代的北京路,可能见过的人已经不多了。1911年的北京路,估计见过的人世界上一个都没有了。顺便讲一句,北京路原名永汉路,1966年之后才改名北京路,这个名,本来就是很新。而作为商业步行街的北京路历史也不是很长。北京路也不是上海外滩。上海外滩是有名的外国建筑博物馆。建筑物都很漂亮很有风情。只要把建筑物的外立面打理一下,铺上灯光,外滩就美轮美奂了。但是北京路的建筑都是最普通的商铺,这也是升级改造的难点。有人说整饰后的北京路没有亮点,问题在于,北京路的建筑本来就没有什么亮点。情怀只是记忆,只是这条路上曾经发生的故事,所谓北京路情怀,实际上真的缺乏经典的建筑物作为载体去承载。如果闭起双眼睛,北京路模样在我记忆中只有两个磨灭不去的细节。一个是成条北京路都是大字报,你已经无法看清建筑物原本的颜色。还有一个就是更早之前的北京路(当时还叫永汉路)和中山五路的十字路口中间那个交通指挥塔,高高在上,交通民警坐在里面按灯号。说起来很奇怪,北京路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一头一尾不旺,中间旺。从中山五路向北到财厅前这一段很静。无论做什么店都旺不起来,以前哪怕有个儿童公园也旺不起来。从永汉电影院,现在叫新闻电影院还是什么我忘记了,到天字码头这一段也旺不起来,哪怕有间南关戏院。相类似的还有上下九,热闹无比的商业街到了恩宁路这一段就水静鹅飞了。佛山的祖庙路也是这样,南北两端都不旺,只有中段百花广场周边旺。这些著名的商业街都是旺头不旺尾,或者头尾不旺中间旺,颇有一种“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沧桑感。可能这是商业风水?【一个人的电台】听众里面有没有风水先生,可以解释一下?这次北京路的改造升级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把一个平面的商业步行街变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向主路旁边的街巷延伸,新闻报道说,这是“串联背街里巷,(背街里巷,一个很拗口的词汇,讲成“附近的横街窄巷”会顺口很多)对圣贤里、府学西街、李白巷等后街巷(后街巷,也是一个古怪的词汇,难道还有前街巷吗?)进行品质提升,步行长度从1.1公里延长到3.5公里,步行范围从0.29平方公里扩大到0.43平方公里。”此外还有向楼上的商业空间延伸。这就为北京路的未来构筑了空间的余量。未来的北京路会变得更加有趣。亮点之亮,并非现在我们的目光所及,现在还未完全呈现出来。北京路也好,广州其他的老城区也好,如果不整不修,只会越来越破旧,如果要整要修,要整饰要提升,对标的应该是广州未来的坐标点,还是已经过去了的旧广州?这是一个既挑战我们的情感,也挑战设计师的天才的难题。按照喜爱走极端的思维方式,一讲传统保育,就要连墙上的青苔都要种回去,一讲面向未来,就要将过去全部铲净,寸草不生。我对自己人未到先浮想联翩的新北京路的评价标准是有点点侧重的“平衡”。能否在新老广州中间取得平衡,偏向于新广州一些?能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偏向于现代一些?能否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偏向于未来一些?能否在文化和商业之间取得平衡,偏向于商业一些?能否在景观和功能之间取得平衡,偏向于功能一些?我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几个标准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北京路是一条商业步行街,是一个国家级的4A级旅游景区,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城市博物馆。这五个有侧重的平衡如果实现了,我心爱的北京路一定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延续自己的光辉岁月。情怀是粉色的,祝愿北京路的生命之树长青。各位正在收听的是【一个人的电台】。陈扬祝大家——好人好梦。晚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