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简介作者(吕氏春秋简介50字)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为何感觉一直以来都不被重视?

优质回答

秦始皇是法家思想的忠实拥趸,弃其他各家如敝屣,他的丞相李斯就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他们视儒家、道家思想如洪水猛兽,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吕氏春秋》的思想核心是道家,无为思想在《吕氏春秋》中占有显著地位。高诱说:“此书所尚,以道徳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吕氏春秋序》)高诱的说法是对的。

第一,无为首先指在政治上要因道、法时、顾自然。

法自然是《吕氏春秋》无为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吕氏春秋?序意》篇讲的“无为而行”,就是指遵从天地之理。十二纪全都在阐述这个道理。还有几篇反复强调贵因。因,因循、顺从,也是讲无为。《吕氏春秋?君守》说:“作者忧,因者平。唯彼君道,得命之情。故任天下而不强。”《吕氏春秋?任数》说:“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奚事哉!故日,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则得之矣。”《吕氏春秋?知度》说:“有道之主,因而不为。”

第二,对民事要少干涉,任其自然。

《吕氏春秋?任地》说:“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有年瘗土,无年瘗土。无失民时,无使之治下。知贫富利器,皆时至而作,渴时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尽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

第三,书中讲了大量的君道无为之术。

这种无为与前边那种无为政策大不相同。这种无为是一种权术,以无为为表,以智为里,目的在于驾驭群臣。《吕氏春秋》中许多篇颇热衷此道。这里只介绍用人和深藏不露之术。

第四,节欲、节用。

《本生》《重己》《贵生》《尽数》《情欲》等篇,从养生治国两个方面论述了节欲的必要。人们,特别是君主的欲望是无穷的,然而生理需要是有一定规律和限度的。大吃大喝、穷奢极欲反而伤生。《吕氏春秋?重己》指出,人的生理需要与欲望是有矛盾的。“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躉,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嬋热。”过分奢靡除伤生之外,还会伤民祸国。所以作者反复劝诫君主要节欲、节用。

让秦始皇“节欲、节用”,简直是痴人说梦,他对民力的滥用纵观中国历史无出其右者,这也是他“暴君”之名的由来,也是秦王朝彗星陨落的根本原因。

综上,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吕氏春秋》是不可能入嬴政的法眼的。到了汉朝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大行其道,有“杂家”之名的《吕氏春秋》也就很难火起来。

《吕氏春秋》是如何集合百家的?其目的是什么?

优质回答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吕氏春秋》是如何集合诸子百家学说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吕氏春秋》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产生的一部重要的思想学术著作。虽然这部著作是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而准备的,但是,这个起跑线划的有点超前了,不但秦始皇没有从这个起跑线上跑起来,还彻底把这条起跑线给拆了。

值得庆幸的是,秦朝灭亡以后,汉朝的起跑线却完全是从《吕氏春秋》开始的。也跑出了一个世界历史上强大繁荣的汉帝国。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合自己散落在六国的3000门客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39年左右,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非常复杂多变,秦国以进攻性大国,对六国构成很大的威胁之势。

这时,吕不韦被秦襄王封为文信侯,在丞相位置已经整整10年,他辅佐秦王政6年,秦王亲政也是两年了。

所以,吕不韦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也雄心勃勃,好像他的政治生命才刚刚开始,所以,加快推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打算让秦帝国像周朝那样长久,像传说的尧舜那样理想。

吕不韦上任丞相以来,就模仿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礼贤下士,结交宾客,著书立说,决心要超过他们的美名。

于是招徕四方名士到他的门下,各显神通。

这些宾客来自不同的学术流派,他们各有各的学说推荐,于是,形成了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和阴阳家等各派学问,内容兼蓄并收的一部著作。

但是《吕氏春秋》的核心思想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儒家仁政大同的思想。

全书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

在此思想准则和价值尺度的基础上,再对其他各派学问进行有选择性地吸纳柔和,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体系。

这套学说其内容与商鞅变法以来的秦国政治准则几乎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秦始皇并没有按照他的学说去做,而是选择了有法家思想倾向的李斯、魏缭这些政治家的思想主张。

吕不韦在10年的丞相位置上,为秦国的强大确实做了一些事情,但是,他还是没有弄懂亲政只有两年,年龄才22岁的秦始皇究竟有怎样的雄才大略。

我们看看吕不韦完成《吕氏春秋》以后的这一年,秦国发生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情是,秦王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在屯留叛秦降赵,这明显就是一次有预谋的政治叛乱。

第二件事情是,嫪毐被封为长信侯。

第三件事情就是,《吕氏春秋》正式编撰完成。

从史料记载看,成蟜的叛乱内有秦军将领和士兵支持,外有赵国策应,应该是蓄谋策划已久的一个政变计划。但是,被秦始皇给剿灭了这次政变。

剿灭这次叛乱的是首领的嫪毐,所以嫪毐因功被秦王政封侯。

但是,自我膨胀至极的嫪毐发动的叛乱,同样被秦始皇给粉碎了。

而这一年吕不韦以道家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吕氏春秋》问世了。似乎是对吕不韦最大的讽刺。

秦国是一个崇尚法家的国家。从秦孝公商鞅到一直秦始皇亲政,在秦国开创的以法家思想为主,墨家思想为辅的“君主集权制”占据着绝对的上风。

秦国也因为以军功论赏,所以,在七国中说最厉害最强大的一个国。在七雄争霸还在进行中,显然道家和儒家的治国方略是不符合秦国发展道路的发展阶段要求的。

吕不韦却想把秦国的治国方略带到以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为主的道路上去。这注定是一个脱离实际幻想。

所以,你看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向秦始皇歌颂了孝公时期的商鞅,赞美了惠王时期的张仪,褒扬了昭襄王时期的范雎,唯独不提庄襄王时期和秦王政亲政前吕不韦有什么贡献。

不过,吕不韦确实是个人才,他眼光不错,以一个商人之力,投资于政治,居然也没有投错人。从一个富商,居然成为一个政治明星。

所以,他自入秦从政以来,就对秦国的政治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他发现了秦国的一些制度之9弊端。

出于改造秦国政治理念的伟大抱负,吕不韦决心在秦王亲政之初,利用好自己手中的相权,对秦国的政治体制进行纠偏和调整。

既然要纠正和调整,现有的治国方略和国家体制,就必须大刀阔斧地去修正,思想舆论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于是,精心策划的一部20万字的巨著《吕氏春秋》应运而生。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

吕不韦作《吕氏春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在大秦统一后,走什么道路,执行什么思想的意识形态制造出符合自己理想的社会舆论。

吕不韦为了宣传《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也许人人惧怕吕不韦的权势,也许《吕氏春秋》真的无可挑剔,最后没有一个人能够得到一千金。

两年之后,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秦始皇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

吕不韦的3000食客分别好几个国家,听说吕不韦被秦始皇解职,有人出来劝说秦始皇,给吕不韦说情。齐人茅焦劝就是其中之一。

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赵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迁往河南的封地。

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到吕不韦的封地洛阳问候。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洛阳,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即使到了蜀地也会被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结束了从巨贾商人,到出相入将政治家的传奇的一生。

吕不韦主持的《吕氏春秋》也叫《吕揽》,虽然在秦朝没有发挥任何政治作用 ,就连吕不韦的命也搭进去了。

但是,秦朝灭亡以后,在汉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司马迁的《史记》、刘安的《淮南子》都对《吕氏春秋》评价很高,而且是西汉立国之初的主要政治思想理论。

可以说《吕氏春秋》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高的重视。除了汉代,唐代对《吕氏春秋》也是非常重视的,把它作为是治国安邦良书。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

吕不韦原本是一个商人,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赢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吕不韦素来善于谋略,十分注重文才,所以他广招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吕不韦没有条件著书立说,但他对著书立说可以天下闻名,流传后世,永垂青史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借助门下擅长舞文弄墨的文人学士,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公元前239年,吕不韦对门下撰写的文章十分看重,挑高手进行筛选、归类、整理、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吕氏春秋》,并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吕氏春秋》规模宏大,大量吸收道家虚静无为之说和儒家的仁义学说,并把它运用于为君之道的政治理念中。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收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辩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这部书集虽采取各家学说,但采取观点之间并不抵逆,比较合理。在管理思想史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寓言史上都具有着特殊的学术价值和重要地位。

中国洛阳的历史简介?

优质回答

中国开始的地方,河洛文明发源地,华夏文明发源地

诸子百家各个家的介绍,大家有知道的吗?

优质回答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一共有189家,代表著作4324篇,真正成家的数十家,其中有12家较为出名。

想必大家对于“儒道法墨”这四家再熟悉不过了,在这里我也就不加以赘述,就给大家介绍剩下的比较出名的八家吧。

1.阴阳家

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以“阴阳五行”为核心,他们将自古流传下来的术数思想同阴阳五行相结合,构造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试图以此来解释自然现象的成因以及变化规律。

阴阳家自战国末期产生,一直延续到汉初,同时也是“三教九流”中九流之一。

2.农家

又称“农家流”,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许行,核心思想是“以农为本”,奉行神农氏为祖师,主张劝耕桑,以足食。

“九流”之一。

3.小说家

代表人物虞初,他们不是以写小说谋生,而是通过采集民间的神话传说和市井的议论声,借此来考察民情,并呈报给上级的一个流派。

4.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以博学百家见长,其特点是“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用现在的话来评价杂家,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通,没有什么专业本事。事实上,杂家流传下来的思想也确实不多,在思想史上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5.兵家

代表人物孙武,虽然兵家在诸子百家中跟战争联系是最密切的,但兵家并不主张不正义的战争,他们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

6.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尹文、公孙龙等人,他们擅长论辩,注重分析名词和概念的异同,重视名和实的关系,内部按不同观点,又分“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

其中,“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7.纵横家

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公孙衍等人,他们通过游说各诸侯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比较出名的是苏秦的“合纵”和张仪的“连横”。

“合纵”主张联合东方六国以制暴秦,取得的效果是使得秦国长达15年之久不敢出关,苏秦也因此手佩六国相印。

“连横”则是张仪为破“合纵”而想出来的方法,不得不说,纵横家的人一个个本事了得,就拿张仪来说吧,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国,人人想杀他,却无人敢动手。各诸侯国对他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的才,恨的则是他不能为自己所用。

8.医家

代表人物扁鹊,泛指所有从医人员。

整理不易,点赞关注支持一下呗!

诸子百家,百家是虚数,但是还是有很多家的。如下12家:

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名家、杂家、医家与小说家。

1。儒:尚明恭谦,恕学勤勉。主张:孝顺,仁政,忠恕,徳行。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一直传承至今,是诸子百家中对现代社会影响最深远的一个。

2。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主张:自然,无为,不争,空明。虽然不是对现代社会很有影响的一个学派,但道家却是法家的发展基础,且它对兵家也有深刻的影响。

3。墨:非攻墨门,兼爱平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反对不公平战争(即大国侵略小国)。对现代影响不大,但其反对不平等战争的中心思想仍受如今人们推崇,

4。兵: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主张:天时,地利,人和,练兵。兵家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其代表著作,《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更是广为后世流传。

5。法:以法治国,重法轻情。主张:重罚,慎独,法治,统一。对后世影响较大,并为秦一统中原做了基础,使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治国之法一直影响并传承至今。现在的法官。

6。阴阳:五行轮回,相面人文。主张:阴阳,五德,演算,解明。对后世影响不大,直接影响几乎没有,但其 阴阳五行轮回演算内容 被道家吸收,哲学思想被儒家汲取,使其侧面影响较大。

7。纵横:苍生涂涂,天下缭缭。主张:合纵,连横,游说,成盟。对后世影响极小。自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其学派便没落了。现在的外交家。

8。农:地泽万物,神农不死。主张:上农,任地,民本,审时。以民为本主义,现代仍然存在。

9。名:思以其道,播以其声。主张:名辩,释理,形名,名实。名家相较别的学派是一个冷门的学派,出名的思想有:白马非马与《坚白论》等。名家代表人之一惠子(惠施)。名家对于后世的影响还是有一些的,但是其因诡谲的风格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现在叫律师

10。杂: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汲思哲,取精华,兼儒墨,合名法。是一个善于学习,尚引名流的学派。小部分仍流传至今。

11。医:悬壶济世,望闻问切。主张:治病为上。其影响力到现在仍未断绝。大部分保留之今。

12。小说: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主张:民风。小说家者能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然而也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

史记简介?

优质回答

《史记》的简介

《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所编写,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开始被称作《太史公》、《太史记》,或《太史公记》。鲁迅对《史记》这本书评价很高,赞颂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仅仅是规模放大,具有完备的历史记录体系,而且还给后来的朝代记录历史提供的借鉴的版本,给后世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从这以后的朝代的正史都是用纪传体的形式来撰写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字子长,司马谈之子,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其代表作《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司马迁少年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三十八岁时,正式做太史令。后因为李陵辩护,身体和心灵遭受巨大的折磨。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吕氏春秋简介作者.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