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弃妇(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弃妇?)

网友提问: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弃妇?

优质回答:

男权社会,“弃妇”是普遍现象。文学对这种现象的描写比较普遍。

以唐诗为例,比较有名的弃妇诗有王昌龄的《闺怨》,李白《春思 》 ,李益《江南曲》 等等。

其中,刘驾的《弃妇》诗就把她们心中悲苦写得细致。“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养蚕已成茧,织素犹在机。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昨夜惜红颜,今日畏老迟。良媒去不远,此恨今告谁?” 被丈夫抛弃了,离开夫家回娘家,车已停在门前,要上车了,心里酸涩得厉害。风中,花兀自开放,一如从前嫁过来时的样子。而自己养的春蚕已抽丝成茧。织机上的素绢还没织完。要不了几天,新妇入门,她一定会嘲笑自己的愚钝。谁让自己只知道干活,不懂得妆扮。丈夫先前喜爱自己的美貌,而日子一天天翻转,青春已不再,可悲遭遗弃。当年媒人说合时的情景,一幕幕浮现眼前,不禁泪已潸然。今天心头的伤痛,又怎能向何人去诉说。 此诗描写弃妇的心理,入微细腻。曾经的美貌不再,曾经的勤劳东流。一声哀叹:“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 然而一肚子苦水只有自己咽下去。弃妇之悲,人性之悲。

其他网友回答

谁能谈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弃妇?

我是煮酒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弃妇形象很早就开始被人们描述。一般而言,作为弃妇,在男权狰狰的情况下,处境可谓在悲哀,但也正因为大环境,男子多半一身轻松,“逍遥法外”,人们盯着的多是被抛弃的妇人——不过也有极少数敢于努力为自己抗争的女子。这类女子,在社会生活中不算常见,但文艺作品中的形象着实不少。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氓》以一个女子的视角,详细描述了男子从热恋到“二三其德”的改变:女子本身非不守妇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任劳任怨的类型;男子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愿望实现(此处应是家业起来了),其人便开始变得凶暴,跟“男人有钱就变坏”如出一辙。“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忍耐总还是有限度,女子终于下定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更发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浩叹。

与《氓》中决绝的女子不同,有一种弃妇,不仅逆来顺受,更在被弃后仍顾念夫家。汉乐府《玉台新咏?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新人不如故。”巧逢那个将她抛弃的男人,简直毫无底线,还问两人过得如何。“故夫”将新旧人一顿对比,“手爪不相如”,失去了才觉得美好。

前两者都可说是婚中生变,而《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刘兰芝、焦仲卿二人恋情甚笃,却无奈受到以焦母、刘母为代表的顽固势力的干涉,最终导致二人,一人投溺而亡,一身自缢身死,演绎出一场令人嗟叹的爱情悲剧。

《孔雀东南飞》因原文有失,其间焦母、刘母发生改变的原因可说扑朔迷离,但无疑问的是一个利字:焦母一意要把刘兰芝踢出家门,“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刘母则巴不得你将女儿撵出来,再挑个高枝儿倚,其兄弟更逼道“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终致引来焦仲卿、刘兰芝二人的激烈反抗,“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人死魂灭,便“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又如何?

以上三篇,皆是言弃妇之事的名篇,代表了被弃者三种不同的应对态度,但实际上的操作空间是很大的,因环境、人物、起因等变化起来千变万化,上溯千年,弃妇何止三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弃妇.jpg”/>

版权声明